当前位置:首页 > 装机升级 > 内存硬盘 > 技巧
拒绝各种门,安全擦除硬盘文件
  • 2013-1-5 18:28:5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薛昱
  • 作者:
【电脑报在线】网上的各种门事件常常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如果你不小心成了猪脚,那可就糗大了。门事件很多都是由于电脑硬盘文件泄露造成的,你如果以为按下“Del”键就把机密文件删除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网上的各种门事件常常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如果你不小心成了猪脚,那可就糗大了。门事件很多都是由于电脑硬盘文件泄露造成的,你如果以为按下“Del”键就把机密文件删除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人家还可以将这些文件恢复过来,就算你将硬盘大卸八块,泄密仍是很轻易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特殊手段来擦除文件。


擦除特定文件

    普通的删除文件方式并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系统只是把文件分配表中的文件名删除,而真正的数据还在硬盘上,通过恢复软件就能很容易把已经删除的文件恢复回来。所以要真正地删除文件,要就得用软件对文件进行特殊处理,也就是擦除。原理就是生成内容把硬盘的原来存在文件的位置用另外的数据覆盖一次或多次,这样恢复软件就没法恢复出原来的文件了。

    如果你需要擦除特定文件和文件夹,而不是整个驱动器的话,可以使用文件粉碎机,如Eraser。运行程序,点击“Erase Schedule”选项,并选择新的任务。在新窗口中点击“Add Data”添加需要擦除的文件或文件夹,然后选择擦除方式。


    在下拉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种擦除方式,如美国国防部以及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安全删除方式,如果你觉得3次数据覆盖方式不够用,那么可以选用“Gutmann”的35次数据覆盖。另外,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用鼠标右键单击某个文件或文件夹时,可以选择Eraser选项,这样也可以快速擦除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Eraser仅适用于机械硬盘,而不适用于的没有磨损均衡算法的固态硬盘。


擦除USB闪存

    经常转移文件的USB闪存是泄密的最大途径,对于无用闲置的闪存,我们应该有擦除它的意识。擦除闪存中的文件可使用Roadkil's Disk Wipe工具,它的体积小,使用简单,适合存放在闪存中。


    将闪存插入电脑后,将Roadkil's Disk Wipe拷贝到电脑中并运行。选择需要擦除的闪存的盘符,选择“Blank Disk”或“Random Data”擦除方式,前者是使用空白磁盘方式,后者是随机数据填充方式。在“Passes”处理次数选项中,建议选择2~3次。然后点击“Erase”按钮就对整个闪存进行擦除了。

 

擦除机械硬盘

    对于机械硬盘的数据擦除要复杂一些,最好的方式是在非Windows系统中进行。下载Darik's Boot and Nuke工具,将这个工具的光盘镜像刻录到光盘中。用该光盘启动电脑,就可以进入基于Linux系统的软件界面中。


    选择需要擦除的硬盘,然后按键盘上的M键,选择擦除方式。可以首选“DoD Short”方式,它有3次覆盖操作,然后按F10开始擦除。当然也可以选择更复杂更强大的擦除方式。不过,根据选择的方式和硬盘的容量大小,擦除数据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擦除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的物理结构和机械硬盘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使用机械硬盘的擦除方法,由于固态硬盘使用了磨损均衡算法,重新写入的数据通常都不在原来存放数据的块上,因此我们要选择Secure Erase tool或Parted Magic工具来擦除固态硬盘上的数据。

    要运行Secure Erase tool,需要将该软件下载后存储到闪存或光盘中,并用它们启动。然后在DOS提示符下,输入hdderase,按Enter键开始擦除。Parted Magic也是需要创建可启动的闪存或光盘,它的界面类似Windows系统,里面包含了很多硬件维护工具。点击开始按钮,选择系统工具,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Erase Disk”。在弹出窗口中,选择各种擦除选项,例如可以选择将零数据写入整个数据区。点击“Continue”继续,选择需要擦除的硬盘盘符,然后单击“OK”确定进行擦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软件警告硬盘被冻结,可以让电脑进入睡眠,再把它唤醒,然后重新运行该程序。当然这两种工具也支持机械硬盘以及混合型硬盘。


总结

    有的用户会认为比单纯删除更高级的硬盘格式化就可以杜绝文件泄密,其实这也不是完全安全的,对于安心想知道你文件内容的黑客而言,仍然有方法破解。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覆盖数据的方式,才能消除原来数据的历史痕迹,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强文件的安全性。

    不过对于固态硬盘和闪存来说,擦除数据都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如果不是确有必要,尽量少对固态硬盘和闪存进行擦除操作。

 
本文出自2013-01-07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1期 E.硬件发烧友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