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3/8 14:25:1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科技企业总是资本市场的宠儿,苹果公司从2007年的10亿美元到2020年13013亿美元,用13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经典,而硅谷造车代表特斯拉则用了十年时间完成市值从590亿美元到9380亿美元的奇迹。从消费电子到汽车科技,下一个科技热点、资本宠儿会是谁呢?
三个月市值翻倍
在过去三个月时间里,全球资本市场受疫情影响颇大。上周美股大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简称“道指”)跌12.35%,标普500指数跌11.5%,均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周跌幅,也是1900年之后周跌幅的第十位。
本周前三个交易日,美股则上演了“玩的就是心跳”的“过山车”行情:
周一,报复性反弹。道指上涨1293.96点,涨5.09%,创2009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周二,在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情况下依然大跌。道指下跌788点。投资者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将10年期国债基准收益首次推低到1%以下。
周三,美股大幅收高。道指飙升1173点,这是继周一后再次上涨超过1100点。
周四,道琼斯指数再次崩溃,日内跌幅达到3.56%,又跌掉了969.58点。
欧洲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主要交易市场同样上演着“过山车”剧情。
虽然全球股市在利空消息打击下呈向下趋势,但在“宅家抗疫”这段日子里,在线办公却从辅助渐成刚需,并带火了一堆相关概念的上市公司,这其中,专注于视频会议应用的Zoom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从1月初的64美元到3月初突破125美元,Zoom实际上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市值翻倍的壮举,在Zoom波澜壮阔的主升浪中,在线办公当之无愧的成为2020年1季度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三年时间翻了三十四倍的Zoom
Zoom成为投资圈的明星并非首次,实际上,作为在线办公领域的独角兽,Zoom从IPO伊始就从未缺少过光环。
2019年4月,云视频会议提供商Zoom(ZM.O)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开盘报65美元,较IPO发行价36美元涨80%(注:收盘涨幅为72%),总市值突破160亿美元,随后两个月的时间更首次冲击100美元股价。
以上我们看到的还是Zoom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其2017年D轮融资下,Zoom的估值仅10亿美元,这意味着三年时间,对应当下345亿美元(2020年3月5日)的市值,Zoom市值仅用三年时间就翻了三十四倍!
简单了解完Zoom的估值成长史,各位小伙伴还会为特斯拉的暴涨惊讶吗?小财迷不肯定Zoom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市值能否创造苹果一样的神话,但其绝对能成为在线办公市场现象级的存在。
Zoom成立于2011年,主要从事ToB业务,为客户提供企业云视频会议解决方案。Zoom云会议将移动协作系统、多方云视频交互系统、在线会议系统三者进行无缝融合,为用户打造出便捷易用的一站式音视频交互、数据共享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统一通信技术解决方案。
Zoom公司的主要营收为客户的订阅,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订阅方案。根据其招股说明书,超过50%的世界500强企业在使用Zoom的付费服务,334个客户贡献了其34%的营收。规模多于10人的企业订阅客户群体在2017、2018及2019财年分别贡献了Zoom收入的69%、75%和78%。
在大的移动办公趋势下,企业都有对视频系统的需求,就导致大众对Zoom产品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以我国为例,据市场机构Frost&Sullivan测算,2018年我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约155.6亿元,预计至2022年,我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将达到445.7亿元。
Zoom身后的中国团队
微软、苹果、谷歌、特斯拉……全球科技巨头的成长过程,华人做了不少贡献,但在Zoom的企业结构中,华人团队的表现相当抢眼。
小财迷第一次注意到这家公司显然是其上市后的一波暴涨,关注下,其创始人及团队开始浮出水面。袁征(Eric Yuan)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于上世纪90年代前往美国。
1997年,袁征进入美国WebEx公司工作,成为其创始工程师之一。
2007年,思科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WebEx,随后,袁征任为思科工程副总裁。在他的带领下,WebEx从最初的10名工程师发展到800多名,收入从0增长到8亿多美元。
对于大多数硅谷华人工程师来说,走到这个位置已是人生巅峰。但袁征并不满足,2011年决定创业,40多名工程师跟随他离职创办Zoom。
从打工仔到老板,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和自己的梦想重合度很高呢?事实上,Zoom上市之初受到颇多质疑,不同于其他科技巨头大笔投入研发费用,根据招股说明书,2018和2019年财年,Zoom的研发支出仅约占当年收入的10%。这一水平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不到同业平均研发支出水平中位值的一半。例如,Atlassian的研发成本占收入的超四成,即使是Zendesk和Hubspot等小规模公司,研发成本占比也超20%。而国内科创企业、创业板等大批从事软件、网络应用的企业,研发占比都在30%以上,这让不少人质疑Zoom的硬实力。
对于这样的疑惑,Zoom的招股说明书称:“我们的产品开发团队主要在中国,那里的人力成本比其他许多地区的成本都要低。如果我们将我们的产品开发团队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那么我们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运营费用,这将对我们的运营利润率造成不利影响,并损害我们的业务。”截至2019年,Zoom员工人数1702人,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有超过500人员工。
显然,这家独角兽背后的中国研发团队功不可没,而在羡慕Zoom成为全球在线办公领域独角兽且背后中国研发团队强大的同时,小财迷不禁好奇,在如此高景气的在线办公市场,难道国内就没有能同Zoom比肩的企业吗?
躁动的在线办公市场
Zoom在过去三年的市值成长堪称疯狂,而在疫情的催动下,国内在线办公企业同样在资本市场表现优异。
2019年登陆科创板后,金山办公在150元的价位盘旋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2020年2月一个月时间里,金山办公股价一度逼近300元,市值顺利突破1000亿的同时,力压半导体领域的澜起科技成为国内科创板市值“一哥”。
同样疯狂狂的还有会畅通讯,这家同样主打云视频会议的企业从1月22日收出第一个涨停后,九个交易日收到8个涨停,股价更是从1月中旬不到30元,一口气突破80元。
除了金山办公与会畅通讯外,视源股份、科大讯飞、用友网络等在线办公相关企业同样在2020年一季度的资本市场上出现较大涨幅,而这一切,同在线办公在春节后的大规模应用是分不开的。
2月3日,春节假期后开工第一天,大规模的远程办公使得在线办公软件状况百出,有网友表示钉钉和企业微信的线上会议功能被挤崩溃了,有的企业直接选择在YY直播间开起了工作会议。 据阿里旗下在线办公平台钉钉数据显示,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使用钉钉在家办公、在线办公,近2亿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以减少集中办公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为缓解网络拥堵问题,钉钉、企业微信、金山办公等公司纷纷宣布将做出升级调整,为企业客户提供免费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各类服务。
广泛的在线版体验,让大众“重新”认识了一下在线办公平台及软件,在企业付费“冲会员”的同时,钉钉的技术人员在阿里云上紧急扩容网络和计算资源,利用弹性计算资源编排服务在2小时内新增部署了1万台云服务器,各个在线办公平台也在持续扩容、升级中。
从软件到硬件,整个在线办公产业链格外火爆,在这样一个高景气的市场,国内能杀出一匹类似Zoom的黑马吗?
单一业务造就独角兽
机会只会给做好了准备的人。
Zoom的成功显然不是运气好,选对了行业,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优秀。从技术角度看,Zoom在视频会议体验上的革新与优化,成功让“斤斤计较”的企业主们买单。
“从外观来讲差不多,都是会议,但内部的架构非常不一样。比如说你开福特和开特斯拉都是一样的车,但是里面的引擎完全不一样。我们核心的架构主要以视频为主,如果用户用视频的话,我们做到最最简单的,效果最好的。比如说十年前的画质不好,但是现在你可以看清楚我,可以听客户的反馈,比如说我现在用的是虚拟背景,有很关键的会议背景的话还有水印。用户喜欢你,然后你就会活下去,这个市场很大。”
在功能设计上,Zoom坚持“简洁”的理念,让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思考,任何情况下,一个新功能能够一上来就马上使用,这是最关键的,这也是软件生产力属性的表现,其成功降低了企业员工学习和使用成本,让软件方案拥有了更高的生产力价值,从而打动更多的企业主。
听上去简单,似乎主要把软件做得足够简洁易用就可以获得成功,可Zoom能在全球企业会议视讯领域成为独角兽,就真的这么简单?
在技术方面,Zoom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其技术的领先和快速迭代。Zoom的分布式云原生基础架构奠定了行业技术的领先地位。相比传统MCU硬件系统模式,Zoom的分布式算法大大降低计算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架构上的扩展性和弹性,SVC 柔性分层编码技术有效降低音视频丢包率。
除本身底层技术实力过硬外,ZoomforDevelopersandZoomAppMarketplaceZoom的开放式平台满足了客户对行业定制化需求,公司将与第三方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软件,使得用户更容易融入Zoom的生态体系。ZoomAppMarketplace允许开发者将Zoom的视频、语音、聊天和内容共享集成到其他应用程序中。在这个解决方案中,Zoom,第三方开发人员和合作伙伴构建将Zoom的平台与其他云服务集成在一起的应用程序。Zoom的客户也可以自行开放将Zoom功能集成到适应于其他系统的应用程序。
核心底层技术+开放生态,让Zoom得以爆发式成长,多方获利的情况让整个在线办公生态企业都愿意同Zoom合作,共同推动在线办公市场成长的同时,充分分享市场红利。
而在运营方面,Zoom通过服务订阅费获取收入。公司起初是通过Free+Prime模式迅速切入市场,对不同客户采用差别化定价。基本版服务允许用户免费使用,但在会议时间、参与人数和功能等予以限制。付费版服务则能提供更丰富的功能和更完整的服务。基于用户数的急剧上升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并已实现持续盈利。优质付费客户数量和营收占比稳定增长。
免费体验为平台导流,付费模式帮助企业成长,Zoom的整个生态构建非常出色,最为关键的是其专注一个细分领域并深度耕耘成为该领域龙头的做法,才让其获得了市值成长的奇迹之旅。
相比于其他竞争对手Slack、Teams等云办公产品,Zoom主打的视频会议功能是客户选择他们的主要原因。而Slack可以打通信息流,实现了多方软件集成;Teams依托微软,集成了众多Office,与微软产品无缝对接,相比于搭建原云生架构的Zoom,在业务形式上Slack、Teams要丰富很多。
虽然Zoom也布局了医疗、互联网、金融、教育等多个行业,但视频会议始终是其业务的核心点,而由此延伸出的生态空间,则是人们持续看好它的原因。
中国版Zoom在哪里
三年翻三十四倍,意味着10万元投资Zoom后等待三年,能实现340万的收获,这样的投资回报率足以令任何一位投资者疯狂,而Zoom背后庞大的中国研发团队,也令投资圈热衷于寻找“中国版的Zoom”。
当下的疫情对于在线办公市场而言,显然是非常好的机会。2月份,机构伯恩斯坦发布报告称,Zoom今年迄今新增用户数超2019年全年增量。从Drift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Zoom的增长曲线在最近的几年表现增势喜人。
国内的确有着庞大的流量池,可问题是真的可以孵化出一个“中国版的Zoom”吗?
单就视频会议领域,腾讯、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进入,让不少原先从事视频会议解决方案的中小企业看不到希望。无论是软硬件实力还是庞大的基础用户流量,当这两大巨头以“冲刺”的状态进入某一细分领域时,恐怕没有几个企业敢言乐观。
而在相对更“小众”一些的在线文档协作领域,金山办公在线文档似乎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可问题是金山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庞大生态体系的一方巨擘,在线文档业务表现再出色、增长再快,对于整个集团生态运营而言,也难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金山软件官方公布,北京办公软件在线文档协作产品金山文档产品月度活跃用户数有较大增长。截至2020年3月2日,金山文档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2.39亿。金山文档及相关功能目前主要面向个人用户免费提供,不会带来办公服务订阅收入及互联网广告推广收入,该业务对北京办公软件经营业绩不产生直接影响。
这里小财迷认为并非免费的产品服务对于整个企业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毕竟动辄过亿的用户流量,能够在广告展示、协同推广等方面对整个生态产品积极影响,而且一旦流量护城河形成,在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里面,恐怕很难会有挑战者能够撼动,这也是目前阿里、腾讯、金山等国内巨头积极布局在线办公领域的原因。
在绝大多数人眼力,钉钉、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几家软件遥遥领跑,但想要做出一个中国本土化的ZooM,却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视频软件供应市场饱和,替代品竞争大;另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对SaaS的付费意愿不高,难以从中获利。
事实上,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最关键问题还是企业信息化进度。虽然我国通信网络建设迭代很快,但企业信息化却很难。正如同小财迷一个制造业朋友分享的那样——“连基础的工业化路由器都无法解决,谈什么机器人制造、无人工厂。”
在疫情之前,虽然不少企业都意识到需要依靠云计算以低成本的手段用数据驱动业务高效发展,更需要在未来在战略层提高综合相应能力,从而塑造新的竞争能力,但被誉为“困难一年”的2019年甚至更早些困难年份里面,有多少企业真金白银投入IT信息改造,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实现远程办公呢?
2018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5.8%,但中国企业的IT支出占比仅为3.7%,在过去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导的模式下,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反应到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当中,尤其是不少企业认为2019年本身就很困难时。SaaS厂商面临的市场环境中依然有大量企业的信息化停留在纸质资料电子化的浅层水平,ERP、SCM、CRM等软件应用并不非常广泛,在业务数字化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就需要直接进入到数字化转型阶段。
未来,相比政府端账本可预见性较好,企业端的IT厂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到底客户是盈利能力下降减少开支还是加大IT建设提升效率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修桥铺路的巨头
纵观当下国内在线办公市场,的确涌现出一批新兴企业,但无论是资金、资源、技术还是用户流量,在腾讯、阿里、金山等巨头面前,恐怕没有多少企业愿意付费采购新兴企业的产品来试水。
实际上,即使是金山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拥有云、大数据等领域优势的阿里、腾讯面前,想要分食在线办公领域的付费蛋糕同样吃力。
在几座“庞然大物”面前,中国在线办公市场就真的难言创新或诞生黑马吗?在小财迷看来,相对于Zoom这样的独角兽,国内在线办公市场当下更需要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做好“基建”。
在人们向企业主推荐一系列软件应用方案以前,首先得确保企业主或办公用户至少得拥有基础的硬件设备吧?张口闭口云办公的同时,数据存放与分享、项目组员即时沟通交流等等企业基础的IT信息服务需要“一条龙”式的构建,才能快速提高IT信息化在企业中的渗透率。
相对于新兴企业一家一家的攻克与服务,巨头们成熟“一体化”方案的提供才是当下中国中小企业最需要的。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在线文档协作还是会议视频,企业IT信息“一体化”解决方案中的关键节点,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很难从巨头们手中放出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恐怕还需深耕终端市场应用需求,寻求更小众的下沉市场以避开同巨头们的直接竞争,唯有如此,才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成长为中国的Zoom!
报纸客服电话:4006677866 报纸客服信箱:pcw-advice@vip.sina.com 友情链接与合作:987349267(QQ) 广告与活动:675009(QQ) 网站联系信箱:cpcw@cpcwi.com
Copyright © 2006-201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