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全国首例,南京售楼处将“人脸识别”下架
  • 2020/12/2 17:30:0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电脑报
【电脑报在线】近日,一段由“为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去看房”的视频引发的“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是否侵犯用户隐私”讨论不断发酵。现在的楼盘常常自诩有“黑科技”,人脸识别算是其中一项。而南京某售楼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一事为什么会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呢?




实际上,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此前被国内开发商广泛使用,这是为了区别自然到访客户和渠道客户。因为这两种客户,开发商付出的佣金不同。


自然到访客户:指的是看了房企的宣传自行前来看房,此前没有去过任何一家相关中介。这种情况,客户就属于房地产销售本身的资源,佣金、提成归开发商的销售人员。


渠道客户:如果客户此前已经去过中介,经中介介绍来售楼处看房,不论是否有中介陪同,都叫做 “渠道客户”,这样尽管售楼处付出精力进行接待,但是客户还是找中介成交,并且佣金要付给中介。


在过去,房企销售与渠道中介抢客户的 “混战”经常发生,开发商为了避免重复给佣金,以及不同中介、中介和销售 “抢客户”的事件发生,因此催生了 “人脸识别”摄像头在售楼处的普遍安装。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人脸识别系统、算法多由大公司合作而成,能精准识别50个人,戴口罩也能识别。还能持续追踪看房者路径,自动选出最优照片。


而人脸识别摄像头和普通监控摄像头差别不大,一般置于案场入口、签到台、沙盘等关键人流点和重点流动线上,客户很难发现。并且大多楼盘也不会主动告知客户人脸识别系统的存在。


客户自打进入售楼部开始,自己的人脸就被无感抓拍、捕获并存储下来,和到访时间、来访次数捆绑在一起。接下来在置业顾问的引导下填入更多的信息,殊不知,自己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包括来访渠道、购房意愿、收入水平等信息都被一同纪录入库,和其人脸捆绑在一起。


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的争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隐私安全问题,另一个涉及到“价格歧视”。




前段时间,一段“济南男子戴头盔看房”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起因是“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看房”,还有其他看房者虽没戴头盔,但墨镜、蒙面巾等工具也用上了。


这背后也映射出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担忧。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泄露、信息被盗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近日便有媒体报道,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两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


在警方今年破获的两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成功骗过人脸核验机制,从而实施犯罪。


除此之外,这张被人脸识别“无感抓拍”的脸可能还与看房者的真金白银有重要关系。


去年底“重庆地产news”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该自媒体称,某项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购房优惠,只要购房者第一次到访项目并当场下单,各种折扣算下来可以少花30万元。但购房者必须是第一次到访,或者说此前没有被摄像头拍到过。(不过被售楼部人脸识别系统拍到后就要多花几十万的说法存在争议)


日前,根据扬子晚报报道,该报记者从南京房地产市场独家获悉,已有多家售楼处接到相关部门电话通知,要求拆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不过,由于涉及到年终跟“渠道”结算费用的关系,何时拆除尚未最终确定,“最快周一会在公司例会上讨论,到时应该会有结果。”一位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安全法》和《民法典》已明确,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应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并且,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进一步明确,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这也提醒我们,如果发现有单位或个人使用人脸识别设备且自己不愿意被识别时,可以主动与对方沟通,要求其删除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数据。必要时完全可以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际上,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此前被国内开发商广泛使用,这是为了区别自然到访客户和渠道客户。因为这两种客户,开发商付出的佣金不同。


自然到访客户:指的是看了房企的宣传自行前来看房,此前没有去过任何一家相关中介。这种情况,客户就属于房地产销售本身的资源,佣金、提成归开发商的销售人员。


渠道客户:如果客户此前已经去过中介,经中介介绍来售楼处看房,不论是否有中介陪同,都叫做 “渠道客户”,这样尽管售楼处付出精力进行接待,但是客户还是找中介成交,并且佣金要付给中介。


在过去,房企销售与渠道中介抢客户的 “混战”经常发生,开发商为了避免重复给佣金,以及不同中介、中介和销售 “抢客户”的事件发生,因此催生了 “人脸识别”摄像头在售楼处的普遍安装。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人脸识别系统、算法多由大公司合作而成,能精准识别50个人,戴口罩也能识别。还能持续追踪看房者路径,自动选出最优照片。


而人脸识别摄像头和普通监控摄像头差别不大,一般置于案场入口、签到台、沙盘等关键人流点和重点流动线上,客户很难发现。并且大多楼盘也不会主动告知客户人脸识别系统的存在。


客户自打进入售楼部开始,自己的人脸就被无感抓拍、捕获并存储下来,和到访时间、来访次数捆绑在一起。接下来在置业顾问的引导下填入更多的信息,殊不知,自己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包括来访渠道、购房意愿、收入水平等信息都被一同纪录入库,和其人脸捆绑在一起。


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的争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隐私安全问题,另一个涉及到“价格歧视”。



前段时间,一段“济南男子戴头盔看房”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起因是“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看房”,还有其他看房者虽没戴头盔,但墨镜、蒙面巾等工具也用上了。


这背后也映射出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担忧。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泄露、信息被盗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近日便有媒体报道,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两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


在警方今年破获的两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成功骗过人脸核验机制,从而实施犯罪。


除此之外,这张被人脸识别“无感抓拍”的脸可能还与看房者的真金白银有重要关系。


去年底“重庆地产news”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该自媒体称,某项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购房优惠,只要购房者第一次到访项目并当场下单,各种折扣算下来可以少花30万元。但购房者必须是第一次到访,或者说此前没有被摄像头拍到过。(不过被售楼部人脸识别系统拍到后就要多花几十万的说法存在争议)


日前,根据扬子晚报报道,该报记者从南京房地产市场独家获悉,已有多家售楼处接到相关部门电话通知,要求拆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不过,由于涉及到年终跟“渠道”结算费用的关系,何时拆除尚未最终确定,“最快周一会在公司例会上讨论,到时应该会有结果。”一位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安全法》和《民法典》已明确,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应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并且,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进一步明确,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这也提醒我们,如果发现有单位或个人使用人脸识别设备且自己不愿意被识别时,可以主动与对方沟通,要求其删除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数据。必要时完全可以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出自2020-11-30出版的《电脑报》2020年第46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xiaohuang)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