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4/28 10:00:53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在外吃饭,消费者被要求扫码点餐已十分普遍。不过,用二维码代替人工服务的现象也备受争议,大家最担心的无非就是隐私泄露以及被商家的广告信息骚扰。但也有一些消费者由于信息保护意识不足而陷入困境。
日前有媒体报道,陕西铜川一女子吃火锅拍照发朋友圈,不料暴露点餐码,被恶意下单2万多元。
店家表示,发现这一情况后服务员立刻找顾客核对,最终给顾客把没点的菜取消了,只付了200多。直到次日还有人给这张桌子下单,后台设置了超出限制距离无法下单,给日常经营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无独有偶,今年2月份,北京一位粉丝超百万的博主也遭遇此类事件。其在微博上晒出在饭店吃饭的照片,不小心拍到了点餐的二维码,被网友恶作剧般地扫码远程下单。
截止当日晚11点30分,点餐页面显示下单金额已超315万元。
不过,服务员和该博主早已发现异常,网友们点的菜均没有端上桌,最后该饭店也已将点餐系统进行了升级。
需要注意的是,据央视网援引法律人士消息,网友远程下单的行为也将承担法律责任。
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彭艳军律师认为,严格从合同法的层面分析,网友远程扫码下单的行为其实是订立合同的行为,合同成立后,各方都应依约履行合同,如果餐馆提供了餐品,则餐馆有权要求网友支付相应餐费。
一部分网友自认为远程扫码不过是恶作剧行为,并无点餐的真实意思,合同根本不成立。
彭艳军律师解释,即便合同不成立,网友也应该承担缔约过失的责任,赔偿餐馆因此受到的损失,但如果餐馆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也有过错,比如没有尽到谨慎义务,没能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加以核实而导致损失扩大,则餐馆自身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
这里也提醒大家,今后在公开分享图片时最好抹去个人信息,尤其留意具体的坐标位置、工作单位、付款码等信息。保护个人隐私,从点滴做起,有备无患,非常重要。
编辑:崔崔
Copyright © 2006-2021 电脑报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渝ICP备10009040号-1